實力、運氣與成功

把一件事情做成,或者獲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這背後有多少是「實力」因素,有多少是「運氣」因素呢?

要獲得成功,需要的更多是實力,還是運氣呢?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實力、運氣與成功》(台版叫《運氣與成功》),作者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是個跨領域、跨學科的教授兼投資策略師,這本書就是他跨學科思維的產物之一。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需要確定我們談論的「運氣」是同一個「運氣」——這裡的「運氣」指的是偶然發生的、不受個體控制的、難以預料的事件,而不是「來自宇宙的訂單」之類的運氣。

例如,你可以去買彩票,但會不會開彩票不由你來說;你可以謹慎的選擇航班,但會不會發生意外不由你來說,這就是純運氣的例子。

若以一言蔽之,運氣就是不可控的、不可預知的、不確定性的事件。

那麼「實力」又是什麼呢?

作者莫布新給實力的定義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進一步延伸了這一個定義——我認為,個體的學習、思考、選擇、執行、狀態、經驗、知識、甚至是金錢、時間與基因,所有心理、物理行動和資源的總和加起來,就是實力。

前面的思考、經驗、知識之類的因素很好理解,但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金錢、時間與基因也是構建成實力的因素呢?

對,基因雖然是不可控的,你有怎樣的基因是純運氣使然,但它的確對你的實力有影響。

對,金錢也可能是憑藉運氣得來的,但一個中了彩票獲得巨額獎金的人,一定比一般人更具備「用金錢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兩個都是「靠運氣得來的實力」,雖然是靠運氣得來,但依然是實力的一部分,在現實世界的競爭之中,「靠運氣得來的實力」和「靠努力得來的實力」都在發揮作用,只有小孩子會無視這個事實。

其實還有另一個「靠實力得來的運氣」,我們後面會談到,這裡先按下不表。

另外,雖然時間的多少也是不可控的,但時間充裕的人可以比時間匱乏的人調動更多的時間來解決某個問題,正如肌肉更結實的人能調動更多的力量來舉重。時間也是實力。

總而言之,「實力」可以簡單的被歸納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個簡單的二分法是,如果與運氣相比,實力是把事物變得「可控」的控制力,而運氣則是「不可控」的。

現在,我們可以談下一個話題了。

運氣和實力如何影響成功?

要知道運氣和實力如何左右成功(任何意義上的成功),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在每一個不同的活動上,需要的運氣和實力比重是不一樣的,一些活動只能靠運氣,一些活動只能靠實力,而多數活動則是兩這之間的模糊地帶。

例如,彩券就是一項只能靠運氣的活動——無論你多麼努力的研究彩券的開獎結果,嘗試總結出「背後的開獎規律」以憑藉實力取勝,那都會是無用功的,客觀的事實是,你的中獎概率依然和其他人一樣。

另一方面,下棋則是只能靠實力取勝的活動。如果你是個菜鳥,那麼你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勝過棋王,在這一種活動中,實力代表一切,裡面很少很少有運氣的因素。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我們最好採取不同的策略,如果你的目標是參加國際象棋比賽,這是實力比重很高的活動,那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增進自己的棋藝,找名師訓練你、栽培你,每一天都刻意練習自己的棋藝,每一天都進行各種學習。

除了棋藝之外,類似的還有彈吉他、跑步、游泳、敲鍵盤的速度等等。在這些實力比重很高的活動裡,你只要肯努力的練習,成功的概率就會上升。

相反,在純運氣的活動,例如彩券,你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固有的獲勝概率。在純運氣的活動裡,你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提升成功的概率,這很好理解。

但是,在那些「運氣比重高,實力比重低」的活動裡呢?

例如,金融投資就是一種「運氣比重高,實力比重低」的活動,在這類活動裡,單純的刻意練習所能提高的成功概率有限,多年的經驗不等於更高的業績,我們在《快思慢想》的解讀中提到過這一點:

有次,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被邀請到一家提供投資建議的顧問公司,為那裡的投資專員做演講。康納曼請他們提供一些數據資料好準備演講,他從中獲得許多投資簡報,這些投資簡報詳細記錄了二十五名投資顧問連續八年來的投資績效。

這讓康納曼得以從中探討,一個表現好的投資顧問,是否能長期都表現好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納曼算了每一年的績效,得到28個相關係數。

他非常驚訝地發現這28個相關平均幾乎為0,這意味著,投資顧問們的能力和他們的績效幾乎毫無相關,如果誰的績效好或差,那都是運氣使然。這與擲骰子比賽中所見的一樣,它不是個技術的比賽,而是運氣的比賽。

換一個說法來說,康納曼總結了投資員的績效之後發現,如果你讓一個普通人進去這家公司,並依據擲骰子所得出的結果來進行投資,長期來看,這普通人的績效表現會和裡面的專業投資員差不多。

書中提出的另一個研究也有相似的結論:

基金(mutual funds)通常是由很有經驗、很努力工作的專業人士在經營,他們為了客戶的最大利益在買賣股票。然而,五十年來的研究證據卻指出,在任何一年,至少每三個基金中,有兩個基金的表現是在市場水準以下的。

更重要的是,每一年基金績效之間的相關非常低,僅高於0一點點,某個基金在任何一年的成功都是來自運氣。研究者大多同意,幾乎所有的選股者都在賭機率,不管他們自己知不知道,他們其實都是在賭運氣,而我認為他們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是如此,還以為自己判斷得準。

康納曼要說的重點就是——在投資這一項,運氣的相關係數是0.99左右,而技術的相關係數則是0.01左右,這意味著,你有沒有投資技術是無關緊要的。在康納曼看來,投資似乎是一項純運氣的活動。

但莫布新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投資技術、實力強大的投資者是存在的,這些投資者憑藉實力獲得長久穩定的業績,而不是單純的運氣使然:

安德魯·莫布森和塞莫爾·阿貝斯曼的研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實例。他們希望知道實力在決定共有基金收益情況中所發揮的潛在作用。於是,他們決定把重點放在連勝紀錄上——一個給定基金在連續幾年裡所創造的高於標準普爾500的收益。

這一分析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他們分析了5500多個共有基金在1962~2008年之間的連勝紀錄實證性記錄。根據日曆年度(在商業中,用以區別財政年度),他們發現5年有206個連勝紀錄,6年有119個連勝紀錄,7年有75個連勝紀錄,8年有23個連勝紀錄,而9年則有28個連勝紀錄。

這些結果沒有放在特定背景下考慮。9年有28個連勝紀錄,看起來很令人振奮,然而我們卻無法知道這是否是走了大運的結果。分析的第二步是創建一個零模型。安德魯和撒母耳的模型假定,一個給定基金的收益高於標準普爾500的概率相當於同一年份裡所有主動型基金與所有共有基金中那些收益高於標準普爾指數的基金的商。

比如,在1993年大約53%的基金收益高於標準普爾指數,那麼,零模型設定任意一個基金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數的收益的概率都相同。他們隨後模擬了1萬次這些結果。類比結果顯示,在給定經驗參數的情況下,如果世界不斷變化,我們可以期待什麼意外狀況。

對照分析實證結果與零模型:共有基金連勝紀錄

點擊放大

摘自《實力、運氣與成功》 | 來源:安德魯·莫布森及撒母耳·阿貝斯曼,《金融市場中用條紋區分實力與運氣》,社會科學研究網工作論文,2011年2月3日。

研究者發現,經驗資料中的連勝紀錄比零模型中的連勝紀錄數要多。比如,206個基金有5年的連勝紀錄,而零模型估計有147個基金只有憑藉運氣才能獲得這個成就。正如圖表顯示的那樣,9年的連勝紀錄數目也比零模型預測的要多。

簡單來說,研究的結果指出,如果只有運氣和隨機概率在起作用的話,是無法解釋9年有28個連勝紀錄的事實的,這意味著,再投資活動裡,實力的確可以起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康納曼的研究和莫布新提到的這個研究其實並不相悖,因為康納曼研究的是大多數基金,而莫布新提到的研究則是研究少數的、有連勝紀錄的基金(加上零模型做對照組),兩者研究的抽樣和方法都不一樣,看的是同一事實的不同面。

如果這兩個研究都屬實無誤的話,這背後的意思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業績靠的只是運氣,但還是有少數人靠實力做出了亮眼業績。

類似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特洛克 (Philip E. Tetlock)在早年的研究發現,專家給出的預測並不準確,就算說中了也是運氣使然,但隨後他發起的另一項研究卻又發現,雖然多數人給出的預測都是不準的,但還是有少部分「超級預測者」在市場預測上表現亮眼。

我們有理由相信某些投資者的實力的確有在起作用,但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投資者的實力和象棋大師的實力是兩種不同的實力。

「投資」和「下棋」需要兩種不同的實力

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下棋的實力」可以透過刻意練習、密集訓練獲得,個體在刻意練習下棋一段時間後,能培養出一種「下棋的直覺」,象棋大師們單憑直覺來下棋就足以有出色的表現。這一種直覺是自動化的、迅速的,是「系統一」的。

那是因為下棋這一活動是有固定的規則的,這規則是不變的,每個回合都有一定的重複性在內,黑棋和白棋之外不會有紅棋出現,在這種穩定的、線性的系統裡,因果關係會非常的明確,你的經驗可以準確的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請,將會發生什麼事。

「下棋的實力」是來自經驗和訓練的累積,但「投資的實力」則不同,經驗和訓練無法讓「投資的實力」顯著增強(可以,但不多),因為市場每一天都會有許多的變化,變化意味著不確定性,例如,商業競爭之中不時會有顛覆性創新的出現,這一種顛覆性創新徹底的打破了原有規則,而規則的變化意味著原本的經驗失去效用。

除此之外,社會、政治、經濟等等的複雜因素不時隨機的影響著系統,也大大的增加了預測難度。

那麼,「投資的實力」到底是什麼呢?

莫布新提出的答案是——「注重在決策過程」。我理解這句話在書中暗含的意思,就是注重在「統計學知識」+「理性/心理學知識」+「經濟學知識」的意思。

這些知識的共同點在於,它們所提供的工具和思想,能讓你對一個陌生的領域/公司進行比較客觀的分析。

換言之,這些知識超越了經驗的限制,如果你能善用這些知識,那當你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規則時,你也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當然,有經驗並非壞事,對該領域有熟悉的了解也是好的,這意味著你有更充分的訊息,這裡只是想說經驗有其限制,而不是經驗完全沒有好處。)

綜合以上,了解一項活動的運氣和實力比重,可以讓我們採取正確的策略,正確的努力方向——在實力比重較高的時候更多的採取「刻意練習、努力苦練」的策略,在運氣比重較高的活動則更多的採取「把注意放在決策過程」的策略。

現在,你可能早已對自身的領域感到好奇,在你所處的領域裡,實力和運氣所佔的比重分別是多少?

要精確的算出實力和運氣各佔多少比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比想像中難多了。

作者莫布新自己就有說道:

「分析實力和運氣要用到很多學科的知識,統計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戰略家、金融學教授、經濟學家以及棒球統計分析師都加入了書中的討論。」

「理清實力和運氣的關係是件非常繁瑣的事,不僅要受到資料品質、取樣大小的局限,還要接受研究的活動不斷變化的事實。本書並不是想讓大家精確判斷成功和失敗的實力、運氣因素各占多少比值,而是通過確定實力和運氣因素在活動中的比重,能更全面地思考、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要「精準」的判斷實力和運氣因素的確是非常困難的,但粗略直觀的判斷方法還是有的,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法則,可以用來粗略分析一個領域的「運氣—實力」比重是多少:

一般而言,在運氣比重較大的領域裡,前後結果會非常不一致、不穩定,而實力比重較大的領域裡,前後結果會比較一致、穩定。

例如,世界撲克大賽每年冠軍和亞軍的波動都很大,在46年的大賽裡,只有兩位頂級高手獲得三次冠軍,最多連勝次數兩次。較多數的情況是,某人拿了一次冠軍,之後就不再出現過在決賽裡了。波動較大通常意味著,運氣起著較大的作用。

相反,網球比賽之中,有選手可以在10年之內奪冠9次,連勝10年的人也有,這種穩定的結果意味著,網球中的實力因素佔比重較大。

但我認為,對於大部分的公司/領域來說,運氣所佔的比重一般比實力大,這麼說的原因有二,一來是因為無論是哪家公司、哪個領域、哪位投資者,他們都是一樣需要直接面對市場的,放在時間的長河來看。

二來,則是因為「實力」所造成的影響是有上限的,而「運氣」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沒有上限的。

實力的上限

在一些競爭規則中(例如誰的錢多,而不是簡單的球賽輸贏),運氣能造成的影響可以是無上限的。

例如,比爾·蓋茲算不上是世上最強的程序員或CEO,但蓋茲卻是世界首富,他的財富可以比那些和他實力差不多的人,甚至強於他的人高出千倍。這當然不是想說蓋茲沒有實力,蓋茲絕對算得上是頂級的人才、CEO,只不過他所獲得的財富總量,是無法用「實力高」來解釋的。

換個說法,每一個人的實力都是有上限的,你的大腦就只能處理這等複雜的訊息,你的身體就只能讓你活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但世界的變化是沒有上限的,只要世界剛好不斷的朝著「讓蓋茨能賺更多」的方向前進,蓋茨就能不斷的賺更多。

我記得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中也提出過類似的看法,大意是:「成功,是實力加上運氣。而重大的成功,是多一點實力,再加上許多許多的運氣。」

莫布新稱這種運氣無上限的現象為「收益遞增」:

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上的優勢充分體現了收益遞增的整個過程。

微軟的第一代視窗系統(Windows)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前期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製作附加的副本——軟碟的成本就非常低(當時,軟體都要配置軟碟的)。因為業界標準使得人們可以進行檔交換,網路效應對作業系統和相關的電腦程式的影響就變得很大。

隨著業界標準在群眾中受到廣泛的認可,越來越多的電腦程式師開始為Windows開發軟體,這更加促進了Windows的流行。被廣泛運用的產品能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價值,因此人們對它的需求量就比較大,生產者最後的利潤也就越多。這就是需求的規模經濟。

將軟體經濟學(低成本複製)和網路效應結合起來,就會達到收益增值。勝利者的利潤飆升,財運勢不可擋,而初期不相上下的競爭對手卻很難分一杯羹。

實力並不是在競爭中獲勝的保障,運氣才是。可以說,這些所謂的市場機制就是運氣的層層疊加。

這種現象也很好的解釋了「贏家通吃」的現實狀況,某家公司在初期獲得關鍵性的突破,只要實力不是太糟糕,接著就會一路順風順水的霸占多數的市場份額,這時就算出現更好的、更有實力的公司,也未必能將其取代。

當然,這種極端的運氣是非常非常罕見的,認識到這一點除了讓我們感嘆個人作用的渺小之外,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這也是此書的一個遺憾之處,這本書的探討止於「運氣和實力比重」,但沒有探討如何改變「運氣和實力比重」,沒有提到如何「增強運氣」。

「增強運氣」聽起來雖然好像很封建迷信,像神棍說的話,但相信我,我以下說的每一個都是可行的。

如何有把握的增強運氣

我對所謂「運氣」的一些看法,和我所想到的「增強運氣」的方法有二:

1.「主動」能帶來好運

想像你在平行宇宙A裡,你有10個朋友,這10個朋友的非常慷慨,喜歡請客。

另外,你在平行宇宙B裡也有10個朋友,但這10個朋友非常吝嗇,從來不請客。

如果你和我一樣,認為「被請客」是一件幸運的事情的話,你認為以上哪一個宇宙裡的你會比較幸運呢?

我猜你大概已經get到我想說些什麼。

運氣是不可控的,但如果你在一個好的環境,那好事發生的概率就能提高。如果你身在阿富汗,那你一定比身在美國來得不幸。

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能主動的認識10位喜歡請客的朋友,那麼你就是主動的製造了一個「很有可能被請客的環境」。

同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成長,那你應該多和那些有見地、有知識、有上進心、有實力的人接觸,這些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教會你有用的東西。有時候,你甚至不需要認識這些人,你只需要閱讀他們的書就行了(我就常常閱讀這些人的書)。

這裡的關鍵在於,人是有能動性的,人是可以主動改變自身環境的,如果你能讓自己擠入,或創造出「發生好事概率高的環境」裡,那麼發生在你身上的好事自然會多起來。

你或許無法知道具體會有多少好事發生,幾時發生,但你知道,一定比之前的環境多,比之前更好。

2.把「運氣因素」轉化為「實力因素」

到底什麼是運氣,什麼是實力,其實是一個認知的問題,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問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舉個例子,小明很希望和小強做朋友,但小明不善於社交,他不懂得如何讓小強成為他的朋友。這時,如果小強自動的和小明做朋友,那對小明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幸運,但小明只能默默的等待好運降臨。

小強也希望和小明做朋友,不同的是,小強善於社交,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他可以主動的找小明聊天、培養感情,最後他們甚至可以成為知己。

對小明來說,交朋友是一個「運氣的問題」,但對小強來說,交朋友是一個「實力的問題」。

同理,很多人常感慨自己過得不好不成功,是因為欠缺了「機會」,是因為欠缺了「運氣」,但事實是,他們欠缺的是實力。

我想,這一點就是為什麼終身學習如此的重要,學習不同的知識,打磨這一些知識,為自己進行認知升級——

就是為了讓自己不用坐等好運上門,不讓自己的人生被動受「隨機概率」完全掌控。

雖然持續學習和認知升級的人,未必就能獲得極端的成功,或者大富大貴,

但我想,這種人要讓自己過上稱心如意的生活,

那還是辦得到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