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發薪水的時候了,這星期你一直在期盼今天,因此你一早起來就上網查看,嗯,薪水已經到帳了。你心滿意足的關閉銀行網頁,打開了電商網頁,查看一款剛新推出的蘋果手機,在資金方面已經不是問題了,你只要下訂,過幾天就能擁有這款現在最炫的手機。
雖然你目前在用的手機其實已經足夠應付你的日常生活了,至少你也沒有沒什麼不滿意,但他還是欠缺了好一些新手機才有的功能,那是肯定的。但要說新功能的話,再等多一年,購買下一代推出的新手機不是有更好的功能嗎?如果是那樣的話,你必須放棄現在換手機的衝動,把錢留到明年再買,因為你知道你的財務狀況不允許你每年換一次手機。
現在你正在面臨著典型的,就是典型的「及時享樂,還是延遲享受?」兩難問題。
本文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理性動物》深度解讀筆記,該書由美國的 兩位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T. Lenrick)和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Vladas Griskevicius)所著。
你或許意識到,這種問題早已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是該先玩遊戲,還是健身後再玩?是上班的時候查看臉書,還是完成工作後?是現在就旅遊,還是先賺更多的錢?
但你可能不知道,所有對以上問題的決策,都取決於你是一個「快對策」的人,還是「慢對策」的人。如果你是「快對策」的人,那你很可能會不作考慮,直接下訂購買了新款手機;反之,如果你是「慢對策」的人,那你應該會先拖一兩個月進行考慮,最後不了了之,除非出現逼不得已的情況你才會購買(如現用手機壞了)。
透過了解快和慢對策,我們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傾向於及時享樂還是能夠延遲享受?是否會花很多錢、時間和精神在炫耀性消費上?是否會比較花心,還是會比較忠心?甚至是生理上會比較快老,還是比較慢老?
總而言之,用快對策和慢對策的思考框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預測一個人,將會如何進行他的資源分配,他會把錢、時間和精力用在哪裡?並從中推導出一系列的行為動機和目的,而畢竟這是在基因層面上的推理,牽涉的是人之皆有的人性,其結果可能比九型人格之流還準許多。
但在此之前,我們得先理解這一理論的核心。
生活史理論
人類如何分配資源一直是經濟學家們極度關注的課題,在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中,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精力和機會等等,而理性人會進行許多方面的計算,計算出各種決策的預期收益,然後才決定是把資源置放到股票上更好,還是用以創業更好;是用時間精神來打工好,還是做小生意好。
但這一假設在很多時候都不成立,例如,我在賭場中把錢壓在賭桌上不是因為我計算了任何關於金錢、時間、精神和機會形式的收支,如果我那樣做的話,我一開始就不會出現在賭場了。我在賭場上下注是因為我想快點把資源翻倍,是因為我想快點有更多的錢進行享樂,而且明知道機會微乎其微,我和隔壁那位陌生人還是一同把錢壓在了圍骰上。
放在購買新款電話的例子上也是如此,大多數時候我們完全不需要一個更新款的電話,但我們還是會不時考慮,有些人甚至是連考慮都沒有就立刻購買,這種行為與理性完全扯不上邊,至少,證明了我不會總是很理性的將資源分配。
這意味著經濟學家的那套理論並不能夠預測我們所做出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很多時候並不是純理性的,無論我們是要換新款手機、把錢用來賭博買彩票,還是追求名牌,我們都不是因爲出自於理性,更多的是貼近生理上,慾望上的衝動。
爲什麽會這樣呢?
讓我們從經濟學家的思維切換到生物學家的思維來探討這一問題。
生物學家和經濟學家所指的「資源」不一樣,除了物質以外,生物學家把時間、食物的熱量,甚至交配權也看作是一種資源(雌性爲某雄性懷孕,就不能同時為另一雄性懷孕)。
而對於各位是如何分配資源的這一課題,生物學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生命史理論」。
「生命史理論」指的是,每一個有機體都有可預期的生命發展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存續努力,存續努力是爲了繁殖努力而做的準備,有了足夠健康强壯的身體,有了自我照顧的能力,才有可能完成繁殖。
第二個階段是繁殖努力,繁殖努力會消耗存續努力所纍計的資源,因爲繁殖努力還可以細分成兩類,即擇偶努力(用於爭取地位、吸引異性和交配)和第三個階段的育兒努力(用於確保後代能順利生存,繁衍)。
每一個有機體都會遵循第一和第二階段的發展進程,包括昆蟲們。但有些比較複雜的物種,則會出現第三個階段,比如說雞、鴨、大象、人類。
不同的物種會有不同的生命史,大致可分爲快型和慢型兩類。例如馬島蝟就屬於快型,馬島蝟在存續努力上投入很少,以交配為重,它們出生後第40天就能到達性成熟,而且一胎可產出高達32只幼兒馬島蝟。而大象則屬於慢型一類,它們在存續努力上大量投入,他們的性成熟時間比馬島蝟長100倍,但就算性成熟後,大象還要等好多年才開始繁殖,而且一胎一隻,幾年一胎的繁殖。大象還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在撫養後代。在這一點上,人類與大象較爲相似。
總而言之,存續、繁衍和育兒,接著後代也會執行同樣的努力,存續、繁衍和育兒,如此重複循環不息。所有有機體的生命發展進程都會按照這模式進行,當然也包括人類,這就是「生命史理論」。
但問題是,爲什麽不同的物種會發展出會出快型和慢型兩類不同的方式呢?
這主要是因爲,快生命史對策的動物通常居住在非常高危、嚴峻和不確定性的環境,例如剛才提到的馬島蝟,就居住在資源貧瘠,乾燥的馬達加斯加沙漠,不僅找食困難,而且隨處埋伏著凶猛的動物等待著它們。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因素,馬島蝟不可能花上幾年來撫養後代,而更好的繁衍策略正是——快速的性成熟,然後立刻繁殖。
而慢生命史對策的動物,如大象,則有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成長,它們的食物通常也就在周圍,而且它們龐大的身軀優勢,讓它們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獵食者。因此,更適合大象的對策是——大量的投入存續努力,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好的保護後代。
但更重要的是,除了物種與物種之間有不同的生命史對策之外,同一物種之內,也會出現類似的不同的生命史對策,例如,不是所有大象都是在同一年齡開始繁殖的,有些大象會比較早,有些則比較晚。馬島蝟和許多其他的動物的身上也出現一樣的情況,包括人類亦是如此,例如美國女性的產出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5歲,但其中1/5的母親生第一胎時不到20歲,有1/10超過35歲才生育。
這意味著,不同的人其實也在遵循着一套快或慢對策生命史,而你是屬於快或慢對策能從一系列的生理發展和行為中顯示出來。
兩位《理性動物》的作者的研究顯示,慢對策的人通常成熟較慢,青春期開始得比較晚,生理上衰老也比較慢。他們對伴侶更忠心,較少性伴侶,而且更偏愛一夫一妻制,但生孩子的時間也比較晚些。
相較之下,快對策的人則成長的比較快,他們的青春期開始得更早,遺憾的是,他們衰老的速度也快,看上去比較老成。他們的性生活活躍,而這也常常導致他們在年輕時就誕下孩子。快對策的人較容易受快對策的異性吸引,而由於他們較難穩定下來,離婚的發生概率也隨之增高,快對策的人更可能成為單親家長。
但這些都只是發育和繁殖狀況的描述,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快對策和慢對策的人在行為決策和人格特質上有著怎樣的差異?他們是如何分配(運用)自己的資源的?
這有一部分是因爲基因的關係,而另一部分則與你的環境和童年有關。
快對策 vs 慢對策
一代音樂巨星「MC哈默」在1996年申請破產,欠下了1300萬美元的債務。而拳王邁克·泰森則在2003年申請了破產,並欠下了2400萬美元的債務。他們在破產之前做了以下事情:
- 哈默購買了80937平方米的豪宅,僱傭了200位傭人。
- 購置了多匹賽馬、一架直升機。
- 為4只羅特維爾犬定制了純金的狗鏈。
- 拳王花188000美元購買兩頭孟加拉白虎當寵物。
- 花了200萬美元特製一個浴缸。
- 購置了一處有7個廚房和私人夜總會的房產,而且只到那住過一晚。
哈默在1990年時,身價已高達3300萬。而拳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年收入可超過3億美元,但他們在做了包括但不局限於以上的揮霍行為後,他們終究還是破產了。
但不只是他們,很多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無論是醫生還是律師),包括著名新聞主持人拉里·金也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而宣布破產,但這還是無法阻止他持續欠下債款,和迎娶第八任妻子。
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揮霍?有錢人會揮霍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如此巨大的財富揮霍至破產,這就絕對算不上是理性可理解的。難道他們完全沒意識到破產會發生嗎?又或者他們意識到了,只是他們持續被另一股力量影響着,所以不能自拔?
除了揮金如土之外,哈默、拳王泰森和拉里·金還有另外一些共同點——他們都是在貧窮高危的居民區長大,他們都屬於單親家庭,在還很年輕的時期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照顧自己。
在如此波動性的成長環境下,他們的大腦被迫調節到快對策模式,以應對不可預測的明天,由於他們的生活總是急需錢用,當他們打工賺了點零錢時,只能選擇立刻花了它救急,而且就算想要把錢存起來,也無法擔保會不會被偷被搶。
如果你的生活環境避免不了暴力與犯罪,那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將更具適應性,你盡快的賺錢,盡快的把錢花完,如果你的環境讓你無法預測明天是否還能活著,那為什麼還要把錢存起來呢?
這一種快對策模式會一直伴隨他們,就算他們因為事業獲得成功搬離高危的環境,脫離了不確定性的生活,他們依然會習慣性的執行快對策模式,將資源用在今天而非明天,及時享樂而不延遲享受。
但別以為你住的地方並不是什麼高危區,你就不可能成為快對策模式的人,研究發現,童年時家庭收入不穩定,經常搬家,都會促使一個人偏向快對策。
在弗拉達斯實驗室的一個研究顯示,簡單的展示一些假信息,就足以影響人們的行為對策。如果把受試者分成兩群,讓一群觀看一些高壓力的新聞,如經濟衰退或兇案增加的新聞,另一些則觀看無壓力平靜的新聞,之後,讓他們回答及時享樂/延遲享受的問題(如馬上得到25美元,還是一年後得到65美元),觀看平靜的受試者會更傾向於延遲享受的選擇,無論他們的童年過得怎樣;而觀看高壓力新聞的受試者則會因童年而異有不同的傾向,如果受試者的童年比較波動,那麼他就會傾向於選擇及時享樂,反之,則會傾向選擇延遲享受。
這讓我不禁想,如果在童年時並沒有居住在高危區,但經常接觸到許多高壓力的新聞和訊息(例如父母常警告世界很危險),會否影響到他往後偏向快對策呢?目前並沒有足夠的數據證實這一疑問,但我個人認為會產生一定影響。
相對於快對策者,慢對策者好像集所有美好品德於一身,慢對策者一般比較節儉、穩重、謹慎、理性、耐心,甚至有研究顯示,他們考試成績更好,創業成功概率較高,不會過度樂觀等等。
慢對策者的養成需要較穩定的,可預測的成長環境,較少波動的童年,讓慢對策者更願意投入更多更久的存續努力,相對於及時享受,慢對策者也更傾向於將資源用在長遠的投資。如果你去相親,對象是一個努力工作了好久但從未結交異性伴侶的人,那這人就是典型的慢對策者。
但縱使快和慢對策者有巨大差異的資源分配方式,兩者其實也不過是不同的河流,終將流向同一個大海,都是為了同一個演化目的而努力著。
繁殖努力。
炫耀性消費、品味展示和女性的情感偏好
你可能也曾經好奇,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把大筆的錢花在奢侈品?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就已經是月光族了,卻痴迷的追求名牌?
聰明如你,當然知道這是因為奢侈品能夠展示地位,達到炫耀目的。但你或許還不知道的是,展示地位和炫耀性消費背後的原因,都是為了吸引異性或留住配偶,而且,其產生的效果還非常不錯。
當然,許多人會跳出來反對,說買名牌是為了各種體面好看,是為了愛自己。但無論該消費者是否承認,其口頭上說的原因又是什麼,在演化心理學家的觀察角度來看那都是近因,深層的遠因依然是為了繁殖努力。
心理學家吉姆·羅尼做了一項有關這一點的研究,他人讓男性受試者填寫一張調查表,讓他們為自己的特質打分。他安排其中一半的男生在同一間房間做同樣的問卷,而另一半的男生則在一間有好幾位美女的房間做問卷。
最後結果非常的有趣,在有女性的房間當中,這些男生會把自己寫得更有上進心,而且還會把「獲得財富」選作是自己的重要目標。雖然房間的女性不會看到他們的問卷答案,甚至也沒有與他們交談,但男性們的炫耀性行為依然在不自知的狀況下展現了出來。(順帶一提,女性並沒有炫耀資源來吸引異性的衝動)
炫耀資源以獲得異性的青睞,這和孔雀還真有幾分相似,雄性孔雀總是會全情投入的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以吸引雌性交配,但並不會為伴侶分擔任何撫養後代的責任。這難免會讓人聯想起人類中的花花公子們,他們富有但從來不願穩定下來,女朋友也是一個接著換一個。他們遵循及時享受行為模式,比較濫交,即使是他們不愛的女人也無所謂。如果用生活史對策來分析,那孔雀和花花公子都屬於快對策者。
不過,上面所描述的是極品中的極品,我個人認為大部分人,包括快對策的人,並沒有辦法做到以上那些行為,並不是他們不想要,而是他們能力有限做不到,成為一個出色的花花公子所需要的條件很高。
男性在繁殖努力上固然不留餘力,但不是所有的男生都會遵循同樣的策略的,事實上,演化心理學家發現,只有快對策的男性會用炫耀資源的方式來吸引女性,而慢對策的男性則不會以這種方式來吸引異性,哪怕他們也有強大的擇偶動機,他們也不會透過購買奢侈品、名牌、名車等炫耀性消費來吸引女性,就算真要這麼做,他們也是選擇非常低調的方式進行。
因此,如果你看見一位開保時捷跑車的男性時,他很可能就是一位快對策者。有一項研究發現,開跑車可以讓男生的睾丸激素水平上升,而那意味著他的性慾會被增強,因此,開跑車到處招搖的男性基本上就像是孔雀開屏般,意圖吸引女性。
那女性會不會吃這一套呢?炫耀性消費真的有用嗎?
心理學家當然早就為這種問題做過研究,而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女性更願意與開保時捷跑車的男性約會,而不是開低調的本田汽車的男性,炫耀性消費是有效果的。但沒有跑車的男性們先不要傷心,女性在這一方面並不是盲目的,當詢問女性更願意嫁給哪位男性時,她們通常會更願意選擇那位駕本田汽車的老實傢伙了。從這個研究結果來看,女性對於建立短期關係(如約會和一夜情)還是長期關係(婚姻和終生依靠),是有兩種不同的取向的。
這項研究出爐後,有許多開跑車的人士(全部都是男性)紛紛寫信給有關心理學家表示不滿,他們給出自己開保時捷跑車的原因是「純粹喜歡開跑車的感覺」「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而已。當然,如我前面所說,討厭的演化心理學家把這些回答統統視為近因,而遠因自然還是為了繁殖努力。這不是因為演化心理學家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演化心理學家也是人,他們自己也感受過類似的情況,在購買某個奢侈品的時候,也會相信自己追求的是品質,而不是為了繁殖努力。但穿上他們自己的白袍後,演化心理學家還是選擇了相信科學實驗和數據。
《理性動物》這本書中還有提到,炫耀性消費並不一定是買最貴的東西,展示與他人不同的品味以證明自己是獨特的,也算是一種炫耀性行為,這其中包括宣揚環保。但我認為不止如此,我認為諸如展示愛心、獨特的音樂品味、特立獨行的裝扮、文藝小清新,都是另一種比較經濟的炫耀性行為,另一種吸引異性的策略。我不知道這樣說會得罪多少人,可能你會像開保時捷的人那樣嘗試反駁我,但要知道我自己本身也中了這裡提出的好幾項標籤,我也想說我有獨特的音樂品味真的是因為我天生比較獨特而已。
但在這自我剖析的過程中,我選擇了面對自己而非自我欺騙,我心裡清楚知道我有為了追求女性而學習彈吉他。嗯,勇敢坦誠也是為了炫耀我很勇敢。
不過你當然可以選擇不同意,而面對觀點不一樣的人,最好的方式是——你繼續選擇你相信的,我繼續選擇我相信的。但如果你還在閱讀,請暫時放下觀點,再給出少少時間以演化心理學的思維思考。
不,應該說是以經濟學+演化心理學的思維思考。
男歡女愛經濟學
你是否知道,一個城市的男女比例會影響男性的儲蓄狀況?如果一個城市的女性比男性少,女性變得稀缺時,男性的儲蓄會減少,開銷會增加,這些錢花在哪裡了呢?當然花在吸引女性這一事件上。不止如此,男女比例失衡1%,暴力犯罪案件就會上升5%,許多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國家,如印度,就有比其他國家更高的概率發生暴力犯罪案件,其中包括謀殺、傷人和強姦案。
那反過來,女多男少的國家會怎麼樣呢?男性的儲蓄一樣會減少,開銷依然會增加,因為在女多男少的國家中,當地女性比較能忍受另一半出軌,而男性因為更容易獲得女性的青睞,也就更容易變得花心,結果男性依然會把更多的錢花在炫耀性消費上,但至少這一比例失衡不會引發暴力犯罪案件上升。
而對一個城市來說,最健康的比例當然是男女平均,這樣男性才會發展出多樣的吸引異性的策略,包括老老實實的存續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來獲得異性青睞。
但不只是城市規模的比例才會對你產生影響,你身邊的異性比例也同樣起著作用。
有一項有趣實驗顯示,只要讓男性受試者看一張多位男性圍繞一位女性的照片,就能影響他們的行為變得更加短視,如果實驗人員讓他們選擇馬上獲得20美元,或是一個月後獲得40美元,看過照片的男性會更願意選擇馬上得到20美元,而忽視那一個月後就能翻倍的盈利。這意味著,當意識到女性稀缺時,男性就只想要立刻得到錢。如果進行相反的實驗,讓女性觀看男少女多的照片,則不會影響女性在財務上的決策。
這讓不禁讓我思考,如果一位男性的臉書添加了過多的女性朋友,會不會因而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生活在女多男少的世界,從而變得短視呢?我沒有關於這問題的數據和證據,但我個人傾向於相信是有影響的。
我知道這裡的很多案例都只提到男性,很少的提到女性,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兩性關係中男性依然更主動的性別,而女性則比較被動,在這種互動之中,各位男性像推銷員般不斷的向女性提供自己的價值,而女性則更像顧客,只需要在各種選擇中作出選擇。
但萬變不離其「宗」,女性一樣會有吸引異性的舉動,只是一般比較低調被動而已,如購買化妝品、護膚品、健身之類,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有一項研究顯示,如果要求男性列出自己最關注的擇偶條件的話,男性會把外貌吸引力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善良,第三和第四位才是資源和地位,而女性則會把資源和地位放在第一位,第二位一樣是善良,第三和第四位才到外貌、才華等等。
這意味著女性早就意識到(或者潛意識裡知道)把資源投資在自己的吸引力上,是最有效的吸引異性的方式;而男性也一樣意識到自己該把資源分配到什麼地方,一般男性都會在乎自己的地位和資源多於外貌。
讀到這裡,我心中產生了這麼一種感慨,文人總是說愛是最無法被捉摸的,無法被預測的,無法被強求的,但無論是在這此書之內還是之外的現實證據,都一再證明愛不過是我們基因層面的本能,在擇偶條件上作出的權衡,當某個情景出現時,我們對愛的付出和要求方式就會變換,在男歡女愛的博弈之中,我們下意識的用上最適合自己,最適合環境的策略來吸引對方,或選擇配偶。
這樣說當然有點幻滅、不浪漫,甚至不政治正確,但我想,足夠成熟的人應該不會接受不到,甚至其自己可能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而在這裡,你只會看到更多這一類赤裸裸的剖析,知識。畢竟我提起筆寫字,為的就是把有趣的事實寫下。
我希望筆下的文字能讓我看見我,讓你看見你。
–
其他文章:4THINK 文章列表
我寫的書:《深度學習的技術》
Image Credits:The Freelens @ flickr CC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