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 4THINK 裡提到過的書之外,我在去年還看過這些書,這一篇和你分享一下我閱讀這些書後的感想。
以下排序純屬隨機。
1. 《文明之光》(共四冊)
這套歷史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套文明史。裡面不怎麼談戰爭與王侯將相,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戰爭與王侯將相的鬥爭雖然精彩好看,但對後世的影響卻不及文明大。作者舉例說,單單是輪子和壟耕種植法這兩項發明,其對後世的影響就大於10個拿破崙這種頂級軍事家。
這套書可讀性很不錯,作者解讀歷史的邏輯清晰。我喜歡在睡前把這套書當故事書來看,以填補我對歷史少得可憐的認識。
2. 《複雜》(Complexity)
非常棒的書。作者對「複雜性科學」、「複雜系統」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釋,涵蓋的主題從生物學到圖靈機,資訊理論到網絡科學。
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對湧現(emergence)這一概念的解說——單個螞蟻的行為是極其簡單的,如果你把一隻螞蟻獨立放在平地上,那麼牠可能會在地上一直打轉至死。但如果你把一百萬隻螞蟻放在一起,你會發現螞蟻群會自行構建成一個系統,牠們會出現非常複雜的行為模式。
例如,牠們會合作地黏在一起搭成一座橋來通過「彼岸」,牠們會合作抵抗入侵者、尋找食物、建築蟻窩,蟻窩中有複雜的通路網絡,甚至還有「育兒室」。
單個螞蟻依然是簡單的螞蟻,但當有許多螞蟻連接在一起時,那不會只是「許多簡單的螞蟻」,而是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螞蟻群。
大腦的神經元也是如此,單個獨立的神經元能傳遞與接受非常簡單的資訊,基本上不構成什麼作用。可是當我們的大腦有幾百億個神經元互相連接、通訊時,大腦就「湧現」了意識。
3. 《爆裂》(Whiplash)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負責人伊藤穰一所寫的書,媒體實驗室不是搞媒體的,而是發明過許多「未來科技」的實驗室。
我因吳軍老師的推薦序而買來看,內容主要談了未來社會的9個生存法則,結論沒什麼新鮮感,推導的過程也有諸多破綻,有些案例很有趣,但描寫得不夠精彩。
4. 《隨機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
(台版《隨機騙局》)
《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的前期作品,主要探討的概念有概率論、技術的錯覺以及對風險的認知。
作者敘述觀點的方式很有意思,就算你對這些概念已經有了基本認識,你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亮點:
決策者處於不確定狀態時,應該奉行的指導原則是儘量少接觸新聞媒體。如果每天轟炸我們的大量「緊急」新聞中,有比噪音還好的東西,那只能說是滄海一粟。
5. 《怕死》(The Worm at the Core)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家,他們從「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的角度出發,試圖解釋人類的種種行為與社會現象。
在日常中,我們不會去思考死亡,儘管我們都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死去,可是我們會假裝死亡與我們無關,甚至會刻意的讓自己避開有關死亡的想法。
但當實驗人員特意讓受試者想像自己的死亡時,結果顯示,人們往往會喝更多的酒、更頻繁的吸煙。作者解釋說,這是因為這些活動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獲得暫時的自尊。
作者甚至認為,人類的許多文化,包括宗教,其實都是為了逃避、掩蓋「我們終將永遠的消失」這一事實的產物,「靈魂不巧」一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本書的負能量很強,比目前市面上的「負能量」書籍強太多了,慎入。
6. 《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台版《無所不在的演化》)
作者從演化論的角度出發解釋16個主題,涵蓋宇宙、道德、生命、文化、思想、技術、金錢貨幣等等。
書裡列舉了許多有關演化論的論證、案例,強調世界的改變不是因為個體或一小群人的領導、設計、規劃而改變(自上而下),而是群體相互合作或競爭的結果(自下而上)。
能讓人獲得更廣泛的演化論視角。
7. 《睡眠革命》(Sleep)
非常有系統、具操作性的睡眠法,我個人就在使用著這一套睡眠法。
作者對有關睡眠的科學非常熟悉,且是許多頂級運動員(如,C羅)的睡眠顧問。
8. 《超級合作者》(Super Cooperators)
原以為是本探討職場合作策略的書,但其實內容談的是更宏觀、更深層的合作策略——包括生命的起源。
作者透過數學與計算機模擬得出,群體會因為互相合作而變得強大,擅於合作的群體會在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中勝出,因而後代多數都會是願意合作的個體。
但當群體裡的大多數個體都選擇了合作策略、能夠包容其他個體、願意無條件合作時,那些選擇欺騙、背叛的個體就能從中獲利,他們透過佔便宜甚至襲擊對方的策略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增加自身的數量,挑起戰爭。
最後,傾向合作的個體會減少,傾向背叛的個體會增多並佔據統治地位,至到被另一群擅於合作的群體打敗,然後歷史將再次重演。
非常棒的書。
9. 《人生複本》(Dark Matter)
去年很少看小說,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本。
題材是穿越類的,但穿越的方式比較有趣、新鮮,閱讀到一半時會讓人感到孤獨,並珍惜起自己身邊的人。
10. 《巨人的工具》(Tools of Titans)
一本長達 674 頁的英文書。作者採訪並記錄下了一百多位傑出人士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策略,每一個人物採訪不長,有些建議是老生常談,也有些建議會讓人恍然大悟。
我沒有全部看完,只是挑了幾個我感興趣的人物來看,也有時會隨機翻開來看看某個人物的訪談,整體而言,深度不足,廣度有餘。
11. 《不當行為》(Misbehaving)
2017 年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寫的半自傳、半行為經濟學的書。
對於熟悉行為經濟學的人來說,知識量並不算多,但是能更深入的了解一下泰勒這一有趣的人物,以及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歷史,那還是不錯的。
12. 《打敗基因決定論》(Connectome)
感覺上這一中文譯名不太貼切,作者承現峻雖然有提出推翻「基因決定論」的證據,但他並沒有聚焦在此,而是聚焦在探討連接論,亦即 Connectome。
簡單來說,連接論可以被作者的一句話所概括:
一個神經元的功能,主要是透過它與其他神經元的連結來定義的。
作者提出,每個人大腦的神經元數量其實相差不大,而造成人們認知出現差異的關鍵,是因為神經元的連結方式不同、佈線方式不同。好消息是,神經元的連結方式並不是恆定的,而是可以透過學習改變的。
當然,你可能已經聽說過許多次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一術語,但這本書會再次刷新你對可塑性的認知。
13. 《機器人叛亂》(The Robot’s Rebellion)
我在前年已經讀過這本書,去年再次重讀這本書時,收穫比前年更多。作者的寫作不算精彩,但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卻值得一再咀嚼。
書的作者是我曾多次提到的,研究理性的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在這本書裡,他把演化論結合最新的認知心理學、決策科學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人類這一「機器人」,是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反省(他稱之為系統三)來擺脫基因與迷因的控制的。
我正是沿著他的思路寫了這篇《所謂的獨立思考》。
14. 《資訊裂變》(Why Information Grows)
燒腦但非常值得讀的書。作者從原子的層面、資訊理論的角度出發,用極其特殊的思維方式探討經濟、剖析世界。換言之,作者是把複雜的經濟現象切割成最小、最微觀的層面,並從那裡開始逐步推導出能解釋經濟現象的理論。
有趣的是,讀了這本書之後,看待事物的方式不是變得更複雜,而是變得更簡單,卻又更接近本質。
我還沒參透完這本書(理解的相鄰可能不夠完備),我還會再重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