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以特別有遠見,他們善於規劃未來,總是比別人想得更遠、更周到。儘管事情發展不總是與計劃相符,有時他們需要繞個道,但他們通常都能在最終達到目標。
這裡所說的有遠見,我指的除了是想得遠之外,也指擁有「長期忍耐誘惑以完成長遠的目標」這一能力,擁有實踐遠見的能力,若沒有這一能力就算不上真的有遠見,而只是「對未來有想法」罷了。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更可能有遠見,另一個人則不那麼有遠見呢?
有些人可以特別有遠見,他們善於規劃未來,總是比別人想得更遠、更周到。儘管事情發展不總是與計劃相符,有時他們需要繞個道,但他們通常都能在最終達到目標。
這裡所說的有遠見,我指的除了是想得遠之外,也指擁有「長期忍耐誘惑以完成長遠的目標」這一能力,擁有實踐遠見的能力,若沒有這一能力就算不上真的有遠見,而只是「對未來有想法」罷了。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更可能有遠見,另一個人則不那麼有遠見呢?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過度自信」,一個比較粗略的判斷方法是把「實力」和「目標」進行對比。
例如,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他有信心推動火星殖民時,我們會認為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他的確有實力做到,至少他是目前最有可能做到的人,如果你想投資火星殖民的計劃,你會投資給馬斯克。
但如果是某個完全沒有航太領域經驗的年輕人說他有信心推動火星殖民,我們則會認為此人只是過度自信而已,並不值得相信。就算你多麼想投資火星殖民的計劃,你也不會想要投資給他。
那問題來了,如果我說的這位年輕人其實就是伊隆·馬斯克年輕的時候呢?
馬斯克在他還沒獲得今天的成就、還沒創立 SpaceX,甚至沒有任何航太領域的經驗之前,就有想過要推動火星殖民,但對這個時期的馬斯克來說,這樣的目標無疑是過度自信的表現,當時的他根本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一項任務,而且他也無法預知自己會在未來有多大的影響力,他甚至都還沒想清楚具體要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應該判斷這位年輕的馬斯克是自信呢,還是過度自信呢?
我們都體會過藝術所帶來的美妙感受。
當你在聆聽音樂,你會跟隨音樂的節奏輕微擺動,能夠被音樂所帶來的情緒所感染;你會欣賞一幅畫的美,細心觀察一幅畫的細節,被畫中描繪的思想所感動,被畫中的「美」震撼到心靈。
可是除了賞心悅目之外,要藝術何用呢?
另外,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審美,是什麼讓我們覺得某人很美,某段節奏很美,或者某個藝術品很美呢?
又到發薪水的時候了,這星期你一直在期盼今天,因此你一早起來就上網查看,嗯,薪水已經到帳了。你心滿意足的關閉銀行網頁,打開了電商網頁,查看一款剛新推出的蘋果手機,在資金方面已經不是問題了,你只要下訂,過幾天就能擁有這款現在最炫的手機。
雖然你目前在用的手機其實已經足夠應付你的日常生活了,至少你也沒有沒什麼不滿意,但他還是欠缺了好一些新手機才有的功能,那是肯定的。但要說新功能的話,再等多一年,購買下一代推出的新手機不是有更好的功能嗎?如果是那樣的話,你必須放棄現在換手機的衝動,把錢留到明年再買,因為你知道你的財務狀況不允許你每年換一次手機。
現在你正在面臨著典型的,就是典型的「及時享樂,還是延遲享受?」兩難問題。
你可能早已察覺,人的行為其實並不統一,你早上可能很樂意的為家人服務,無論是做飯、幫忙家務、充當司機,還是陪孩子玩樂,但到了晚上你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只想要和自己獨處。
一般我們會稱這兩種不同的狀態叫「好心情和壞心情」,你心情好的時候會更樂於助人,更積極向上,心情不好時就變得消極,什麼都不想做。
但進化心理學家提出了比「好心情和壞心情」更準確的分析模型,你在不同情況下會變得判若兩人並不是因為你的心情,而是你潛伏在你心中的另一個你,你的「次級自我」上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