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層樓」的末班車

歷久不衰是罕見的,縱觀歷史,國家會在到達頂峰後逐漸衰退,企業會在到達瓶頸後走向黃昏,個體會在到達人生的頂峰之後走向寂靜。

盛極必衰,這似乎是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通行規律。

但人類不喜歡這一規律,尤其不喜歡這一規律發生在自己身上,人類喜歡長久的豐盛,喜歡更上一層樓。

而這一期望未必注定落空。

前提是我們能在走向斜坡之前,搭上通往「更上一層樓」的末班車。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書,叫做《第二曲線》,裡面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亦即「第二曲線」),我覺得這概念很有趣。

但在談第二曲線之前,我們首先得先從第一曲線談起。

西格瑪曲線

韓第所說的的第一曲線,指的是數學裡的西格瑪曲線(sigmoid curve),他在書中解釋了這一曲線:

西格瑪曲線是一條橫躺著的S型曲線,形狀如下圖:

出自《第二曲線》(點擊放大)

S型曲線是一種數學概念,也是許多人熟悉的隱喻。當我們說「學習曲線」或「走在(曲線)前端」時,也是指這種曲線,許多企業更用這樣的概念來預測未來。但大家不明白的是,S型曲線的涵義並非僅止於此。

S型曲線也可以說明我們的人生,以及組織、企業、政府、帝國與同盟、民主制度及其相關機構發展歷程。在每個案例中,最初都會有個投入階段,無論是財務上的投資或教育上的投資(如果指的是我們的人生的話),或嘗試和實驗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投入會大於產出,S曲線的線條乃是直線滑落,付出多於收穫。

然後,等到產出提升,成果開始顯現,可以看到些微進展,曲線的線條也開始上揚。如果一切順利,線條將持續向上爬升,但不可避免的,曲線終會觸及頂峰,開始下滑。下滑的時間可能拖延很久,但到頭來終究灰飛煙滅。

我們似乎無法掙脫S曲線,唯一的變數是曲線的長度。羅馬帝國延續了四百年之後,終究走到生命終點。其他帝國還不到四百年就開始衰落,大英帝國就是如此,美國必然也會走上相同命運。政府和獨裁政權最後都會過了賞味期。

過去的企業平均都能維持40年壽命,然後才步上衰亡或遭到併購,如今企業平均壽命卻縮短為僅僅14年。儘管人類拚命把自己的生命曲線延長到90歲以上,企業的生命曲線卻似乎加快了波動的速度。不過,最終大家都逃不過灰飛煙滅。前景令人沮喪。

西格瑪曲線很簡單直接,且可以描述很多事情。

例如,從經濟學看來,一個人的出生到死亡大致遵循西格瑪曲線,剛出生的嬰兒沒什麼產出,但需要大量投入,所以一開始曲線是往下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投入開始慢慢得到回報了,嬰兒長大成為成人了,有能力對社會做出許多產出了,曲線慢慢往上的爬。

時間再推進一些,成人的產出開始遇到瓶頸了,開始思考退休生活了,產出也就慢慢開始下滑,曲線在到達頂峰後停留一陣子,然後開始往下走。

能力的增進也是如此,一開始你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但因為你剛開始的能力還很低,你什麼都做不出來,所以曲線一開始是往下的,你付出的努力還未獲得回報。

但隨著你學習的時間久了,你的經驗得到了累積,你的知識得到了累積,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於是你的產出增加,回報增加,曲線開始往上爬。

但到最後,你會和其他人一樣遇到瓶頸,在能力的頂峰停留一陣子,難以進步。而由於世界總是在進步,你原有的知識經驗會失去原來的效用,你原本有價值的能力會被淘汰、取代。

你還可以用西格瑪曲線來隱喻許多事情,例如一段戀情、一項投資、政客的聲望、產品的創新等等,它們都大致遵循同一條曲線,只是長度不一而已。

無論如何,西格瑪曲線似乎在說明著一個道理,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難逃盛極必衰。

但那是通常情況。

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最需要轉變的時候

韓第認為,如果我們能在曲線的頂峰之前做出改變,透過開拓另一個曲線來更上一層樓的話,或許就可以逃過盛極必衰的命運:

但事情不見得一定如此,總是有可能出現如下頁圖示般的第二曲線:

出自《第二曲線》(點擊放大)

你或許心想,這道理很明顯。但是一個最糟糕而致命的關卡在於,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尚未觸頂時,就展開第二曲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充足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熬過第二曲線剛開始的滑落,也就是投入的階段。

如果你打算等到第一曲線到達巔峰後,才開展第二曲線,由於當時第一曲線已開始走下坡,那麼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都一定行不通;除非你強力扭轉,否則第二曲線絕對無法爬升到一定高度。

問題是,你怎麼曉得第一曲線什麼時候快到達頂峰呢?就心理層面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一切都很順利時,我們自然預期情況會持續下去。既然今天是如此的成功,我們怎麼不會預測未來也同樣成功呢?

成功往往會遮蔽我們的雙眼,掃除我們的心頭疑慮,不斷自我強化。唯有當事過境遷,回顧過往之時,我們才會恍然大悟,說道:「對啊,那時候正是我們的巔峰時期,當時早就該開始思考新方向。」

不幸的是,後見之明往往為時已晚。我們可能受到第一曲線的成功所蒙蔽,沒有看到新科技或新市場帶來的種種機會,而讓其他人搶得先機。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用許多例子說明這是破壞式創新常碰到的問題,例如柯達公司長期漠視數位攝影技術可能創造的新機會,等到圈外人大舉入侵,代替柯達開創出第二曲線時,柯達悔之已晚。

新科技每天都提供開創第二曲線的新契機。無論對教育界、保健業、企業或政府而言,如何看清機會並掌握機會,都是重要的策略新挑戰。

然而當收入、生產力或聲譽都下滑時,通常難以孕育新想法。曾經失業的人都記得當時要重振信心與活力,是多麼困難的事,更別提還要籌足必要資金,投入潛在風險極高的事業了。

不只是個人,對政府來說,都是難題,這也是為什麼凱因斯的忠告——在經濟蕭條時,應該以擴大投資來振衰起敝——直覺上會這麼難執行。在資金短缺時還花更多錢,完全違反直覺。所以時局不佳時,極難落實第二曲線思維。

在企業界,這可能意味著你必須和自己競爭,甚至需要將既有產品砍掉重練。所以,公司應該趁景氣還不錯,營運尚未走下坡時,就開始規畫第二曲線。

不容諱言,有些機構和有些人的確從下滑的第一曲線中奮力攀上第二曲線,但他們為了逆流而上,費了很大力氣,也付出極高代價。對組織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得大刀闊斧的裁員和削減開支,進行重組,往往導致高層更替,還有最痛苦的是,需拋棄部分重要的產品和市場。

就實務上而言,唯有讓另一家沒那麼多顧慮的企業操刀動必要手術,才可能成功。私募股權公司在重整收購的公司時,往往主張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第二曲線。

簡單來說,第二曲線要求你在最開心、意氣風發的時候,亦即還未到達頂峰、瓶頸之前,就開始籌謀轉變,以期在第一曲線到達頂峰並開始下滑之時,你已經能透過第二曲線並繼續往上爬。

這是有違人的本能的,人會在意氣風發時得意忘形,會很容易把自己的成功看成可無限複製的,而不是居安思危。

對此,韓第提出的建議是——不要把眼前的成功當作是「永久性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只可能是暫時的。只有當你把成功看作是暫時的,你才可以做到居安思危。

你應該在你獲得暫時的成功之始,就開始思考轉變,開始投入第二曲線,而不是在下滑之路開始後才思考轉變的路徑,因為在下滑之路開始之後,轉變只會更加的困難。

賈伯斯就是這麼做的。

第二曲線思維

韓第在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

賈伯斯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很難共事的人,但他是擅於駕馭第二曲線的大師。

早在麥金塔電腦尚未成功時,賈伯斯和他的創意團隊已計畫靠iPod打入音樂市場。等到iPod開始主導市場時,賈伯斯已經開始設計iPhone,在截然不同的領域推出新產品。一旦iPhone開始成功,蘋果公司隨即推出iPad。每一條曲線都在上一條曲線尚未攀上頂峰時,就開始醞釀。每一條新曲線都脫胎自上一條曲線,但又跨足截然不同的市場。

這種做法表面上冒了極大風險,但對賈伯斯而言,這是很合邏輯的下一步。今天,蘋果的產品似乎形成緊密連結的大家族,但原本不是必然如此,也十分難以預料。

蘋果會不會持續這種第二曲線的思維?時間會說明一切,因為第二曲線的想法並非唾手可得,必須具備想像力、直覺和本能甚於理性分析。當所有訊號和周遭每一個人都告訴你不需要這麼做時,你必須仍有足夠的膽識踏入未知領域,才能實踐第二曲線的思維。

第二曲線說白了,就是讓你別只在原有的路線上更上一層樓,而是透過轉換到另一條路來到達新的頂峰。

但這不就是半途而廢嗎?不就是前功盡棄嗎?

在多數人的認知之中「堅持到底,做到最好」才是更好的策略,也是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的原因,是「最好」和「好」分別,如果還未到達頂峰就放棄,還未到達一流就放棄,那麼永遠都只能成為二流。

我的理解是,這裡不是說你必須完全放棄原本的第一條曲線才能走第二條曲線,而是說你可以早一些開始投入第二條曲線,如果第一條曲線帶來的產出依然大於支出,你又有足夠的資源(時間、人力、金錢)來支持第一條曲線,那麼當然無需砍掉。蘋果雖然推出了平板電腦,但無需砍掉手機業務。

其實科技界早已意識到第二曲線的重要性,並且應用得非常純熟,因為在科技界的盛衰週期會比其他行業更短,我們在《適應性創新》的解讀文章就曾談過,谷歌會讓員工自由的調用20%的工作時間來研究一些他們想研究的項目,這一些項目有時候會催生出一個新的成功產品(例如Gmail)。

而一個企業能不能歷久不衰,就看它能不能趕在下坡無可避免之前,找到足以支撐、超越自身的另一條曲線。

又例如,火星殖民這一目標也是為了開拓第二曲線,我們的地球雖然還可以住上許久,但在這一情況開始走下坡之前開拓另一個可能性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第二曲線並沒有要求你做出特定的改變,以人類未來的命運舉例,第二曲線未必是火星殖民,新的環保科技也可以是第二曲線,更乾淨的能源使用也可以是第二曲線。

當然,有第二曲線也就有第三曲線,火星殖民可能是在環保科技之後的第三個曲線,從人類的整體來看的話,我們其實在同時開拓好多條曲線。而如果這些嘗試並未在情況無可挽回之前獲得成功,就不會有多大意義。

另外,對於個體來說,如何找到你的第二條曲線,和如何實現第二條曲線呢?

如你所見,韓第並未提出具體的方法論,而是將其抽象的描述成「想像力、直覺和本能」的產出。但我覺得這一問題其實可以透過「試錯」來解答,具體可以參考《適應性創新》這本書的解讀文章。

第二曲線並不只是能用於事業,也能用於指導人生,韓第在書中就有提到一個見解——人們需要金錢才能生存,所以人生的第一條曲線可能會無法避免的為了追求金錢。

但金錢無法讓人無限滿足,只要你的收入達到一定的程度,金錢能帶來滿足的效果就會減退,我們在這篇文章探討過這一點。這時,你就應該投入你的第二曲線了,盲目追求金錢並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你應該找到其他能為你帶來幸福的事情,韓第認為,追求幸福、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他人,是人生的第二曲線。

除了人生大事之外,人生小事也可以透過第二曲線思維來思考,具體到一個方法的應用——無論你用多猛烈的大火,水都會在100度沸騰。你所使用的策略、方法所到達的效果會有其極限,這時換一個方法,在你的煤氣用盡之前,在水中加入鹽,沸點就能超過100度了。

總而言之,最重要的是透過第二曲線思維來思考,眼前的曲線是否快要到頂?或者已經在走下坡?

如果盛極必衰是無可避免的,如果頂峰之後的下坡路是無可避免的,

你會採取怎樣的手段,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作者外出取材、進修,「停刊」兩個星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