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沒有選擇

在逐漸步入壞人的陷阱後,英雄決定與壞人同歸於盡,身旁的戰友紛紛阻止英雄,但英雄只是酷酷的回應他們說:「我沒有選擇。」

戰友們頓時無話可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雄去送死。

在戲裡的英雄通常沒有太多選擇,因為像上面那種情節,是編劇們「處心積慮」地,用大量的故事情節來斷絕所有除了同歸於盡之外的可能性,編劇讓英雄的把柄在壞人的手上、時間不夠、英雄掉入壞人的圈套、壞人限制了英雄的超能力等等。

這樣做是為了讓英雄「沒有選擇」,或者營造「這就是宿命」的感覺,英雄會一步一步地走向編劇心中的完美結局,完成英雄之舉。

如果人生如戲的話,那就太糟糕了,那其實就是一個情節已經被固定了的,一個沒有選擇餘地的世界。

但許多人還是會認為,人生的確如戲,因為他們也覺得自己沒有選擇。

他們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為什麼你以為你沒有選擇?

正向心理學家南格(Ellen J. Langer)寫過一本書叫《專念》(台版是《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裡面就提到了一個「看不見其他選擇」的例子:

假如現在是淩晨兩點,你家的門鈴突然響起。從睡夢中驚醒的你匆匆下樓,一探究竟。

開門後你發現一個有錢人站在面前。他身著毛皮大衣,手上戴著兩個鑽戒,身後停著一輛勞斯萊斯。他為自己在淩晨吵醒熟睡中的你表示歉意,但他正在參加一個尋寶遊戲,而他的前妻是對手之一,所以贏得這場比賽非常重要。

他需要一塊長2.1米、寬0.9米的木板。你能幫他這個忙嗎?為了表示誠意,他願意拿出10000美元來答謝你。

你相信他所說的話都是真的。此人顯然有能力兌現自己的諾言。但應該去哪裡找這麼一塊木板呢?你首先想到的是堆木場,但你並不知道堆木場的主人是誰。實際上,你連堆木場的具體位址都不清楚。而且在這個時間,那裡也不可能開門營業。你抓耳撓腮想了半天,但依然找不到可行的解決方案,於是不得不向對方說聲抱歉,放棄了高額的獎金。

第二天,你去拜訪一位朋友,他家旁邊正好有人在蓋房子。你的視線突然掃過一塊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這是一塊還沒有製作完畢的門板。這時候你才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將自家的門板卸下來換取10000美元獎金。「我當時怎麼就沒想到呢?」你喃喃自語。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家的門當時不是一塊木板。

「門」這個概念遮住了你的雙眼,讓你對唾手可得的這塊符合規格的木板視而不見。這種「潛念」(mindless,或稱「無心」)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常見。

「門」這個概念束縛著了你的思想,讓你渾忘了它也可以被當作是大木板的可能性。

當然,概念是好聽的說法,難聽一點的說法其實就是偏見。你對「門」有偏見,認為門就是一個關卡裝置,是防盜用的,所以你根本就不會想到它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這種「看不見其他選擇」的狀況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潛念、偏見、刻板印象、貼標籤、思維定勢、機械式反應、思維單一、死板、功能固著,有很多的科學名詞和俗語被用以解釋/描述為什麼人們經常會「看不見其他選擇」。

由此可見,「看不見其他選擇」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一個典型的現象,是一個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現象。

當然,如果看不見「門」的其他可能性,那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其實「看不見其他選擇」也意味著你會看不見事業的機會,看不見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你會像英雄故事裡的主人翁一樣,被某個預設的「人生劇本」所束縛,只能被動的受命運擺佈,你會按照某個不知何時形成的預設劇本生活,自動屏蔽掉劇本之外的其他選擇。

例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口齒不伶俐的人,這一信念來自你過去的人生經驗、經歷,來自你與環境博弈得出的結論,來自別人對你的評價,於是這個信念在無形中成了你人生劇本中的一個設定,你會相信此生都無法與他人很好的交流,你遵循這個劇本設定來演出你的人生,你以為你別無選擇。

如果你認為自己「一輩子就只能這樣了」,這一信念可能來自你對環境的觀察,來自你對他人的人生參考,來自你對人生的自我總結,因此你斷定你一輩子就只能做到某個程度,達到某個高度,然後你遵循這個劇本設定來演出你的人生,你以為你別無選擇。

你沒有意識到,你其實還有其他選擇,只是你還沒看見這些選擇而已。

人總是會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而當你以為你沒有選擇時,你會用生命來演出一個糟糕的劇本。

成為人生編劇的三個步驟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即將演出的是糟糕的、悲劇的劇本,但你我都知道,有些事情是無法避免的,我們上個星期討論過,在生活之中,「運氣」的影響力可以是很大的

但除了一些不可抗力的運氣因素之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都還有做出更好的選擇的餘地。

那麼,要怎樣才能打破「看不見其他選擇」這一個困境,讓自己發現更好的選擇,從而一定程度的改寫自己的人生進程、人生劇本呢?

有三個步驟。

1.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有選擇的

用上面提到的例子來展開,我們要怎樣發現「門」其實也可以是一塊木板呢?

對任何人來說,知道「門是由木板做成的」並不難,難是難在上述情況中,這個想法完全沒機會出現在你的腦海裡。你沒意識到「門是由木板做成的」不是因為智力或者記憶有問題,而是因為在問題出現的一剎那,你的直覺就已經告訴你「不用想了,家裡根本沒有木板」,你太快下結論說,你家裡沒有木板。

這其實很符合我們的日常情況,在我的職場生涯中我發現,有一類人會在完全不動腦筋的情況下,告訴上司他完成不了被委派的工作,理由是因為他不會、他不懂、還沒有這個能力、沒有人教導他。

這就是用直覺下結論的結果——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動性的,他大可以透過自主學習來完成工作,他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主動發問、主動嘗試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他甚至可以邀請其他同事合作完成工作,但他沒有這麼做,他遇到問題後只是下結論說「我想不到任何方法完成工作,所以我不可能完成工作」,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可以這麼說,這位同事並不是腦袋出了什麼問題,這裡不牽涉智力問題,問題是出於他在他開始思考之前,就已經停止了思考。他用直覺下了判斷或結論,自行停止了思考,這和我們在《快思慢想》的解讀裡提到的 WYSIATI 是同一個道理。

找木板的例子也是一樣,你沒有發現「門是一塊大木板」是因為你在開始思考之前就停止了思考,你記得家裡沒有木板,所以你停止了尋找。

要打破「看不見其他選擇」這一個困境,首要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一步就是——

意識到自己或許是有選擇的,目前覺得沒有選擇可能是因為自己還未付出努力去思考、尋找而已。

成為人生編劇的第一步是意識到自己不是沒有選擇,那麼第二步是啥?

2.找到第三選擇

當方向變得清晰起來,你會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個選擇題,亦即二選一的「Yes or No?」問題。

許多人在做選擇時會問自己「Yes or No?」,這很典型,也很常見,但無論是「Yes or No」都一定會牽涉到各種利弊,說Yes有好有壞,說No也有好有壞,這會讓你陷入兩難之中。

舉個例子:

小明正在考慮著轉行,他為此困擾了數天,關於這個選擇的利弊,他思考得很清楚:

如果答案是Yes,選擇轉行,那麼小明可以從事他更喜歡的工作,但這也意味著要從低做起,收入會降低,並且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答案是No,選擇不轉行,那麼小明就可以繼續享受目前穩定的收入,但這也意味著他必須逼迫自己繼續他不喜歡的工作。

這就是很普遍的兩難問題,如果小明和大多數人無異的話,他的思緒就只會徘徊在「Yes or No」兩個選項上,無論你讓他思考1天,10天,還是30天都好,他都只會在「Yes or No」這兩個選項上打轉。

如你猜想到的,小明大可不必把自己束縛在二選一的選項之中。

如果這時你告訴小明可以嘗試想想有沒有「第三選擇」的話,他就可能會開始思考別的可能性、別的選擇。

小明或許會在過幾天後想到,我是否能夠繼續保持現有的工作,維持目前的收入,然後用業餘的時間來培養另一行業的能力呢?

又或者他會想到,我是否能在轉行之後,透過另一份兼職來維持收入的穩定呢?

如果他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那麼可不可以透過儲蓄一筆資金,用來支持轉行的過渡期呢?

要看見第三選擇並不困難,你只要把「Yes or No」 混合起來看就行了,在真實世界的生活裡,大部分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看起來矛盾的論述其實並不矛盾,很多看起來無法同時獲得的選擇其實可以同時獲得。

這有違直覺,所以建議別用直覺來看這個問題。

其實,多數人只要付出一些精力去思考,都能夠在多數事情上想出除了「Yes or No」之外的第三選擇,只不過人們很容易陷入簡單的二選一,滿足於二選一。或者說,人們不喜歡花太多的力氣去思考第三選擇。

儘管如此,找到第三選擇還算是相對容易,但事實是,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說人生的選擇通常不止有三個選項,而是可以有X個選項的。

例如,幾何學裡著名的勾股定理,目前已知有超過300多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證明;你要去某個地方,也可以選擇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選擇不同的道路。

這就要說到成為人生編劇的第三步,也是最難最難的一步——

3.主動創造更多、更好的選擇

要知道第三選擇已經足以解決許多的問題了,但要做到「改變命運」的話,第三選擇還是有其限制的。

因為第三選擇說白了,就是把已有的兩個選擇融合起來,找出折中的「雙贏」選擇,這意味著你還是基於在「已有的選擇」框框裡面。

用小明的例子來說,現實情況可能是,小明最好的選擇根本就不是轉行或者留在原有公司,而可能是從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中總結出一個創業點子(無論是不是在原本行業),然後去計劃創業,用低成本的方式測試這個創業點子,在擁有客觀肯定的把握後,將點子付諸於實現,然後在自己創建的公司裡快樂的工作、盈利。

你可能會說:「這說起來的當然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啊,而且小明可能到最後可能會創業失敗呢?」

首先,這世上本來就沒有肯定成功、絕對最優的選擇,所有的選擇做到「當下盡可能最優」就已經足矣。

其次,「選擇」其實本身就是一個認知問題,如果小明具備足夠深刻的思想,如果他的經驗和知識量允許,他就會選擇創業,如果他不具備,創業的想法就不會出現在他的選項裡,就算出現了,他也不應該去選。

這就要說到我在上一個星期的文章裡,討論到的「實力與運氣」問題,下面是直接粘貼:

到底什麼是運氣,什麼是實力,其實是一個認知的問題,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問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舉個例子,小明很希望和小強做朋友,但小明不善於社交,他不懂得如何讓小強成為他的朋友。這時,如果小強自動的和小明做朋友,那對小明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幸運,但小明只能默默的等待好運降臨。

小強也希望和小明做朋友,不同的是,小強善於社交,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他可以主動的找小明聊天、培養感情,最後他們甚至可以成為知己。

對小明來說,交朋友是一個「運氣的問題」,但對小強來說,交朋友是一個「實力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可以用來說明「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一問題,你要持續的學習、提升實力,這樣你才會看見更好的選擇,你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這一問題,看似是一項選擇題,但其實它是一項開放題。

也只有當你把它看作是一項開放題時,

你才能夠發揮你的創意來撰寫這個「人生劇本」。

這裡,也分享一個我在《盜賊·演員·進化人》裡所寫的一個故事,用以補充上面提到的「看起來矛盾的論述,其實可以不矛盾」:

一位楚國的武器商在市場上賣矛與盾:「我賣的矛世上最鋒利,可以刺穿任何的盾;我賣的盾世上最堅固,可以抵擋任何的矛!」言論引來各路英雄好漢前來圍觀。

一人走向前調侃:「說得這麼厲害,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有什麼結果呢?」惹來眾人大笑。

武器商冷笑一聲,道:「哼!我只賣一支矛與一面盾,而且矛與盾一起賣給同一個人。你該不會傻到在面對敵人時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吧?」

語畢,眾人競相搶購,矛與盾的價值一下子水漲船高。

其實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是:

就算你想到了一個新的可能性,一個好的選擇,你是否有勇氣去執行?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目前在父親的公司工作,但那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轉行,但他不敢違抗他父親意思,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沒有選擇。」

我回應道:「你只是以為你沒有選擇,但其實你有。」

他出現一副你怎麼不能了解我的處境的樣子。

我繼續說道:「只是看你願不願意承擔代價,有沒有用盡全力去思考其他可行方案,想辦法把代價降到最低,找到可承受代價之內的選項而已。」

他若有所悟,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兩年後,他還是在原來的工作。

 

2